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免费-久久国产精品偷-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派新聞
濰坊濱海區:依海而立 向海而興
2025-08-15 10:42:13 編輯:王譽林

  新派訊 面朝大海,走向未來!濰坊依海而立、向海而興!

  向海圖強,是濰坊歷史經緯中不曾改變的初心。雖無法考證這顆“心”是否自5000多年前夙沙氏在此“煮海為鹽”時便開始跳動,但我們清晰見證:今日濰坊,正掀起向海圖強的澎湃浪潮。

  浪潮之中,濰坊濱海區作為濰坊邁向海洋時代的橋頭堡與主陣地,濃墨重彩書寫了讓海洋強國戰略落地生花、讓海洋強市建設扎根挺拔的“濰坊濱海傳奇”。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前身為1995年8月成立的濰坊海化開發區,2010年正式獲批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如今,這個區已發展成為環渤海C型“金項鏈”重要節點上的現代化產業新區。濱海區的崛起歷程,正是濰坊擁抱海洋、經略海洋,為建設更好濰坊持續注入海洋動力的奮斗歷程。

  歷史航程波瀾壯闊,時代大潮奔騰不息。依海而立、向海而興的濱海區,懷揣責任、使命與夢想,在時光淬煉中交出“三十而立”的成長答卷,在新時代浪潮里擘畫向深藍挺進的嶄新篇章,更在濰坊爭創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中,挺起知重負重的硬擔當,錨定“走在前、挑大梁”的目標,專心專注邁出新步伐。

  白浪河生態示范帶

聚力發展“藍色經濟”,以產業為核心,高質量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向海而興,產業是塑造海洋經濟優勢的根基。隨著海洋經濟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其實力強弱決定著濰坊未來發展的高度。肩負打造濰坊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的重任,濱海區始終錨定“產業興區、產業強區”戰略,以科技創新為筆、產業升級為墨,在渤海之濱勾勒出“中國藥谷”“高端新材料產業基地”“新能源發展高地”交相輝映的海洋經濟壯美畫卷。

  不久前,濰坊圣興化工有限公司新建年產20萬噸稀硝酸項目開工。這是濱海區為完善高端化工產業體系而新增的重點項目。“通過更新設備和生產工藝,我們的智能化生產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實現硝酸產品高質、低耗和多元化,盈利能力與市場競爭力得到有效增強。”該公司總經理張豐清介紹。

  高端化工是濱海區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濰坊市“9+3+N”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在這個產業體系中,濱海區在動力裝備、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術、食品加工、現代醫藥、新型儲能等領域實現突破,并在N個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中加快謀劃布局。

  “聚焦‘9+3+N’重點產業鏈,我們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加速壯大新興未來產業,持續攻堅產業鏈薄弱環節,壯大了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導產業,做強了臨港物流、海洋文旅、海工裝備、職業教育等特色產業。”濱海區經濟發展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建慶表示。

  新醫藥產業的崛起,是濱海區推動“龍頭引領、鏈群共生”的產業升級縮影。山東國邦藥業的環丙氨嗪、氟苯尼考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居首,特種化學品硼氫化物打破國外壟斷;新和成氨基酸公司憑借國內首條自主知識產權DL-蛋氨酸生產線,占據全球五分之一市場份額;潤豐股份作為中國生態植保領域“出海先鋒”,產品遠銷60余國。

  新材料是濱海區搶占未來發展先機的戰略要地。從“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領跑者”,濱海區以“高性能樹脂+高性能纖維+功能性膜材料+新型阻燃材料”為主攻方向,構建起千億級高端新材料產業集群。萬盛功能性新材料項目劍指全球最大磷系阻燃劑基地;弘潤新材料產業園以自主研發技術突破聚酰亞胺關鍵工藝,全部達產后年產值將超400億元;福融新材料8微米“聚丙烯薄膜”刷新“全球最薄”紀錄……

  新能源產業的布局更顯戰略眼光。依托石化、氯堿企業副產氫氣資源,濱海區建成濰坊首個氫能源綜合利用項目,年產能1.7萬噸高純氫,為綠色港口、“氫進萬家”工程提供“綠色燃料”;新型儲能領域突破700兆瓦規模,鋰電池、飛輪、壓縮空氣等技術多元發展,可支撐2300兆瓦新能源裝機消納。

  從光伏板鋪就的“藍色海洋”到風電機組組成的“綠色森林”,從儲能電站構建的“電力糧倉”到氫能產業鏈打造的“零碳引擎”,濱海區以“新能源+新場景”的融合創新,推動能源結構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為區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濱海方案”。

  三十年前,濱海區產業版圖上項目稀疏如晨星;如今,風機塔筒刺破海平面霧靄,智能機械臂劃出銀色弧光,一座現代化產業新區正以磅礴之勢向海圖強。

  從1995到2024年,濱海區GDP從7.3億元攀升至413.4億元,增幅達55倍;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從13.1億元勁增至1301.4億元,增幅達98倍;地方財政收入從1.05億元增長至42.1億元,增幅39倍。

  山東港口濰坊港

聚力打造“藍色引擎”,以港口為支撐,高水平融入國內外大市場

  6月4日,裝載3.6萬噸澳洲鐵礦石的“中糧喬伊”輪在山東港口渤海灣港濰坊港順利靠泊并通關。這是濰坊港首船外貿鐵礦石,標志著其在大宗商品進口領域實現新突破。

  而在5月13日,“瑞發27”輪首次停靠濰坊港碼頭,標志著濰坊港至小清河內河港河海直達定線運輸航線運力實現突破性升級。

  濰坊港的連續突破,正是濱海區依海而立、向海而興的生動縮影。

  濰坊是海洋城市,卻曾長期面臨“臨海不見海,近水難親水”的尷尬。而港口,恰是實現見海、親海,保護、開發海洋,擁抱世界的重要支撐。

  濰坊港從功能單一的基礎碼頭起步,在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定位指引下,歷經三十年發展,已成為撬動濱海區及全市深化內外貿一體化、推進濰企濰品出海、開拓“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支點。

  ——萬噸級以上泊位達21個,在全省首創“防波堤+風電”交能融合開發模式,建成全國首個“零碳港口”;

  ——通用干散貨碼頭全流程自動化5G產線項目入選工信部5G工廠名錄,國內首次實現通用干散貨碼頭全流程無人化作業;

  ——渤海灣航運中心正式運營,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達17條,通航國內外18個城市,形成覆蓋華北、華東、華南和東南亞的內外貿航線網絡……

  2024年,濰坊港貨物吞吐量達3739.24萬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70.2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6.9%;水路運輸貨運量751.75萬噸,增長7.93%。

  以港聚產,依港興城。濱海區以濰坊港為龍頭,統籌推進疏港鐵路、高速等關鍵基礎設施,加快建設臨港經濟區“三樞紐、三基地”。總投資322.6億元的25個臨港產業項目聯動發展,高端智慧供應鏈產業園、智慧物流園等拔地而起。同時,依托弘潤、振華石油等企業支撐的1960萬立方米原油庫容,持續優化腹地資源配置,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港區引領、樣板示范、多點聯動”的融合發展新格局已然成型。

  “市委十三屆九次全體會議提出,要高質量推進區域協調,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推進青濰高質量同城化,借勢借力實現更好發展。這為我們以港口為支撐,高水平融入國內外市場指明了方向。”濱海區建設交通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星亮表示。目前,山東港口渤海灣港集團聯合濱海區打造的“長江巴士”江海聯運航線已啟動運行。

  山東港口渤海灣港件雜貨業務中心業務經理張瓊磊介紹,打造“長江巴士”江海聯運航線,是主動適應航運產業新形勢、助力濱海區打造石油焦等產業集群的重要舉措,也是當地以“云端產能”加快供應鏈循環的關鍵內容。

  “隨著濱海區持續提升港口樞紐能級,放大集聚輻射效應,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云端產能’等新產業,全國相關產業鏈企業與濱海區的關聯日益緊密,為濰坊港擴大業務范圍提供了平臺。”張瓊磊表示。

  據悉,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興起后,石油焦應用范圍拓展至儲能、鋰電、光伏等新領域。長江沿線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重要集聚區,匯聚大量汽車品牌主機廠及鋰電池廠商。通過“長江巴士”江海聯運航線,濰坊港實現從海港、河港到企業的全程閉環運輸,并借助長江沿線豐富的回程貨源穩定航線。這不僅幫助相關企業節省運輸成本,更讓濱海區企業加強了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聯系。

  歡樂海沙灘

聚力拓展“藍色空間”,以融合為基礎,高標準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初秋的濱海區,天高海闊、綠意盎然。白浪河入海口處,白鷺、海鷗等多種野生水鳥聚集休憩,與碧水藍天構成亮麗風景。這座現代化產業新區的崛起,既是經濟發展的體現,更是民生改善、生態優化的生動實踐。

  濰坊是一座海洋城市。隨著山東進一步推進濟青都市圈對接、深化省會和膠東經濟圈合作,加快打造山東半島城市群濟青發展軸帶,讓濱海區陸海聯動發展的特色優勢更加彰顯、港產城融合共贏的態勢更加突出,進一步拓展了濰坊城市發展空間、增強了城市能級提升動力。

  近年來,濱海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施彌河生態綠廊、國家“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范林、城際生態廊道等一批生態項目,繪就發展“底色”,構筑濰坊北部沿海生態屏障,推動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以生態為底色,濱海區乘勢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道路交通、生活居住、教育醫療、娛樂購物等設施,建成區面積達89平方公里,綠化率36%,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產業新區。

  以“宜游”為例,曾經的濱海區在文旅版圖上幾乎“沉默”,“有海難賞、有灘難游”是常態;如今,這里鷗翔魚躍、游人如織:

  ——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復原古鹽田制鹽工藝,建成國內首個海鹽主題博物館,通過沉浸式場景再現“淋鹵煎鹽”傳統智慧;打造“鹽溫泉康養生態圈”,弘潤溫泉小鎮、堿悅鹽溫泉等項目將鹽鹵資源轉化為特色旅游產品。北海民俗祭海節、漁鹽文化節等非遺活動連續舉辦12屆,漁鹽文化節更被列入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實現從“文化展示”到“體驗消費”的轉變。

  ——海岸經濟帶華麗蝶變。1.6公里黃金沙灘從荒灘野涂升級為國家4A級景區,配套建成帆板基地、房車營地、星空露營地等設施。“摩天星空里”夜經濟街區以“渤海之眼”摩天輪為地標,匯聚集裝箱市集、水上電音節等新業態,夏季日均客流突破3萬人次,帶動夜間消費增長130%。

  ——海洋體驗鏈深度拓展。開發近海游船航線,串聯白浪河入海口、人工島等景觀;建成省級海洋牧場,推出“趕海拾貝+海釣體驗+海鮮加工”一站式服務,年接待研學團隊超2000個。

  ——在“體育+”產業融合道路上加速前進。世界風箏錦標賽、國際風箏沖浪錦標賽、全運會帆船比賽、中國龍舟賽、馬術比賽、越野車挑戰賽、自行車賽、沙灘手球等一系列大型賽事的成功舉辦,讓更多人重新認識了濱海區,也激發了“跟著賽事去旅行”的熱情。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濱海區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教育基礎配套日趨完善,2024年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和“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每一名孩子;醫療服務設施逐步充實,成功引入濰坊人民醫院、濰坊中醫院優質資源,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

  “下樓就能健身!”在中央體育公園健身的當地群眾王明宗感慨道。投資3300萬元打造的14座“口袋公園”如綠寶石般鑲嵌街巷,5.6萬平方米公共綠地成為居民“城市客廳”,專業球場與萬米步道承載著近萬人的運動身影。“10分鐘”不僅是時間刻度,更是濱海區丈量民生便捷的黃金半徑。

  今年,濱海區還計劃實施29個小區改造,對樓房分批“美顏”,優化提升道路、照明、供水、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

  濱海區建區30年來的滄桑巨變,始終鐫刻著黨建引領的鮮明印記,激蕩著作風建設的強勁脈動。從項目一線到廠區車間,從田間地頭到群眾家中,處處可見廣大黨員干部撲下身子踏實做事的身影,他們實打實地啃下了一場場“硬仗”。

  2024年啟動的“作風建設提升年”行動將作風建設推向新高度。深化“放管服”改革,項目審批時間壓縮40%以上;推行企業下單、園區派單、部門接單的訂單式服務,吸引四海客商紛至沓來;落實“服務企業專員”制度,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的營商環境。

  三十載波瀾壯闊,三十載砥礪前行。濱海從一片鹽堿荒灘崛起為現代化產業新區,靠的是“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開拓精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將全力打好革新突破的發展硬仗,乘勢而上、銳意爭先,續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來源:新派客戶端

編輯:王譽林 劉曉哲

一審:賈春毅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

新派新聞
新聞熱線:2998776
版權所有 ? 濰坊市融媒體中心
魯ICP備090211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