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濰坊水系發達,河流眾多,每條河流都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與人文情懷。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雙碳”目標提出5周年。為喚起市民對河流生態保護的關注,展現濰坊“水城共生”的獨特魅力,打造濰坊人宜居、外地人宜游的城市環境,濰坊市融媒體中心即日起開設“我家門前那條河”欄目,以濰坊全域河流為紐帶,通過多元視角記錄河流變遷、講述人與河的故事,挖掘生態、文化、鄉愁三重價值,展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
新派訊 清晨,陽光穿透薄霧,在小于河河面上鋪灑了一層細碎的金光。河中蘆葦隨風搖曳,幾只白鷺掠過水面,激起的漣漪驚散了魚群……小于河,這條發源于濰坊濰城區軍埠口綜合項目發展服務中心的河流,蜿蜒穿過濰城區和經濟區,匯入大于河。經過多年綜合治理,加之金石之都文化園、小于河體育公園的建成,這條原本默默無聞的城郊河流,如今已蛻變為生機勃勃的生態廊道、文化長廊和運動樂園。
河流生態因“治”而變
昔日“臟亂差”今成“風景線”
水草豐茂,白鷺翩躚,眼下時節,位于城區西部的小于河別有一番閑適之美。
63歲的陳守榮站在浮煙山路鐵路橋上,望著開闊、清澈的河道滿是感慨:“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以前的小于河河道窄、淤泥多、垃圾遍地,到了夏天蚊蟲成群,誰也不愿意靠近。”而現在,小于河兩岸綠意蔥蘢,步道蜿蜒,往昔的“臟亂差”早已不見蹤影。
小于河河道
小于河的新生,始于2023年啟動的提升改造。改造項目南起膠濟鐵路,北至安順路,全長3.8公里,以“防汛排澇、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為核心,按照3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對河道進行清淤疏浚、駁岸修整和岸線生態化改造。濰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市政科科長李國強介紹,他們以小于河水系為景觀發展帶,因地制宜開展水岸共治,開展清淤疏浚,累計完成清淤30余萬立方米、砌筑駁岸6000余米,建設了濱水生態觀光區、城市活力游覽區、濱河步道休閑區、自然生態區4個活動區域,18個特色景觀節點,形成集健身、娛樂、觀景、便民于一體的多功能空間,打造了“一帶兩軸四片區多節點”的景觀結構。
水利工程的嚴謹與景觀設計的詩意在這里完美融合:曾經不規則、易淤積的河段被修整為自然流暢的曲線,既拓寬河道又確保行洪安全;沿岸的生態護坡則大大提升沿岸植被覆蓋率,讓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在治理河流的同時,一條“會呼吸”的生態廊道也在悄然成型。
順著李國強的指向望去,“一帶”是沿水系展開的景觀帶,漫步其間,可賞四季花木,聽流水潺潺;“兩軸”則是規劃支路的濱水休閑軸線與浮煙山路的濱水生態軸線,一條適合騎行漫步,一條則串聯起濕地與樹林;“四片區”各具特色——濱水生態觀光區以自然野趣為主,城市活力游覽區融入現代藝術裝置,濱河步道休閑區是市民晨練的絕佳場所,自然生態區則保留了原生態的濕地風貌。沿河分布的18個特色景觀節點有造型別致的景觀小品,有風景石搭建的親水平臺,可謂步步有景。
金石文化因河更興
河畔成為金石之都最新展示窗口
如果說生態治理讓小于河“活”了起來,那么金石文化的融入則為它注入了靈魂與底蘊。
金石之都文化園內的陳介祺雕像
濰坊,自古便是金石重鎮。從東漢鄭玄到宋代歐陽修、趙明誠,再到晚清一代金石學宗師陳介祺,金石文化在濰坊這片土地上綿延千年。2013年以來,濰坊持續舉辦陳介祺金石文化系列活動,經國家級評審收藏的精品印章超一萬方,“萬印樓”被海內外金石篆刻界視為“金石圣地”。2017年,“金石之都”這塊金字招牌花落濰坊,濰坊已真正成為國際金石文化聚集高地和交流中心,而小于河畔則成了這一文化名片的最新展示窗口。
在七河提升改造中,我市以小于河為載體,精心規劃設計金石之都文化園,讓千年金石文化沿著河岸流動起來。記者自北宮東街入口進入公園,一組組景石散落在翠綠的草坪上,每一組上邊都篆刻著名家留下的鮮紅印章,印章旁配有二維碼,用手機掃碼可了解背后的歷史故事,高深的金石文化變得通俗易懂。
金石之都文化園標志性景觀毛公鼎
園區中軸線上,高2.8米、口徑2.36米、重960公斤的毛公鼎雕塑巍然矗立,鼎身銘文在陽光下泛著青銅光澤,這是公園的鎮園之寶。原鼎為西周青銅重器,銘文近500字,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里呈現的復刻版,不僅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國之重器的魅力,更寄托著對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期許。
不遠處的福韻長廊廊架上,鏤空百福和甲骨文百家姓翻翻樂,吸引了不少市民互動,這種沉浸式體驗設計,讓厚重的金石文化變得觸手可及、生動有趣。
如今,文化園已成為市民打卡的熱門地。以河為媒,金石文化正悄然走進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城市活力因河而“動”
岸邊體育公園成為戶外運動天堂
小于河的蛻變,不僅關乎生態改善與文化傳承,更深刻影響著周邊居民的生活方式,小于河體育公園的建設讓這條河成為激活城市活力的“運動紐帶”,讓健康與活力成為河畔的日常風景。
小于河體育公園入口
臨近傍晚,小于河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河東岸的小于河體育公園已然成為周圍居民的運動天堂。河岸上古色古香的景觀燈漸次亮起,明晃晃的燈影倒映在水中,宛如一條星河。3.6公里長的休閑健身步道沿河延伸,燈光籃球場、網球場等現代化運動場地分布其間。親子休閑區里,孩子們的笑聲此起彼伏;運動健身區各類器材琳瑯滿目,可以滿足不同年齡群體的運動需求。散步的老人、慢跑的年輕人、嬉戲的孩子……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愜意與幸福。這座公園以“體育+”為理念,融合了文化、教育、親子等元素,成為濰坊首個多主題運動空間。
小于河體育公園
“以前想運動得跑到奧體中心周圍,現在出門不遠就是跑道!”澤信天筑小區居民蔡文培說。
小于河變了。如今的小于河,早已不是那條默默無聞的城郊河流,它讓自然重回城市,讓文化浸潤日常,讓運動成為習慣,悄然改變著周圍居民的生活方式,成為家門口的“詩與遠方”。
來源:新派客戶端
編輯:王譽林 劉曉哲
一審:賈春毅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