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初秋時節,天高海闊。在位于濰坊濱海區北部的鹽田上,陽光將一片片方格狀的鹽池染成深淺不一的金色與赭紅色,古老的“煮海為鹽”智慧已化為現代化的曬鹽工藝,鹽工們穿梭于阡陌縱橫的鹽田之間,收攏著秋日結晶的潔白鹽粒。在昌邑的海邊,檉柳林隨風搖曳,與藍天白云相映成趣。在濱海歡樂海沙灘,歡笑聲濺起一串串浪花,在距離沙灘不遠處的濰坊港,貨輪汽笛聲訴說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新故事……
濰坊有海,浩瀚無窮。
海洋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古往今來,在濰坊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開發海洋、經營海洋、利用海洋,得魚鹽之利,享舟楫之便,涵育出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歷久彌新的海洋文化。
以海為媒興文脈。進入新時代,濰坊將海洋作為媒介、平臺和紐帶,通過海洋連接古今、溝通中外、融合產業,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襟懷,打造著文化包容、經濟繁榮、自由開放的城市范式,涵養著文脈興盛、百業俱興的繁榮景象。
以夙沙氏煮海為鹽為標志,濰坊漁鹽文化源遠流長,被譽為中國海鹽之都。
關于濰坊海鹽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夏朝時期,據《史記·夏本紀》載,這一帶“海濱廣瀉,厥田斥鹵……厥貢鹽絺”。壽光豐臺鹽業遺址群展示了濰坊海鹽文化的歷史和海洋資源開發的智慧。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出土的大量盔形器與鹽灶,印證了這里早在商周時期便形成了成熟的制鹽工藝。春秋時管仲相齊,首創鹽鐵專賣,興華夏鹽法之先,自此富國強兵,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鹽從此成為歷朝歷代國庫收入的重要支柱。
時至今日,濰坊已是全國最大的海鹽及鹽化工生產基地。自動化收鹽機取代了肩挑背扛的艱辛;鹵水濃度監測系統的實時數據在控制室屏幕上一目了然;智能結晶模型依據氣象大數據,精準調控鹵水流動與結晶節奏。年逾六旬的“老鹽工”王建國感慨:“從前憑經驗收鹽,如今輕點屏幕,產量翻了數番。”
悠久的漁鹽歷史,孕育出濰坊北部獨特的民俗文化。借力文旅融合發展大勢,這里形成了集民俗傳統、海洋史話、現代旅游于一體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有北海民俗“祭海節”、“二月二龍抬頭漁鹽文化民俗節”、壽光市“開海祭海節”、昌邑下營“祭海節”等,這些民俗活動承載著當地百姓的美好愿望,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讓海洋文化綻放新的時代光彩,濰坊推動數字化賦能,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予海洋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
以文旅產業為例,濰坊打造雙王城鹽業遺址群,設計研學路線,孩子們可以在這里體驗“煮海為鹽”的古法智慧;在壽光林海生態博覽園中,鹽田風光與不沉湖鹽浴、古法制鹽項目串珠成鏈,吸引著游客紛紛前來“打卡”;濰坊串聯起塘頭古村的民俗風情、萊州灣的生態美景,讓游客在“逛古埠、品海鮮、賞鹽韻”中觸摸千年鹽脈的溫度。
包容開放,是海洋文化的特點,也是濰坊這座城市繁榮發展的前提。
兩漢時期,長安的絲綢大多來自中國桑蠶絲織技術的發源地濰坊。“放來燈火多如星,村村戶戶機杼聲。”昌邑市有“絲綢古鎮”之稱,在周朝時,“養蠶織帛,捻線就織”便成為當地人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昌邑是近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從清朝咸豐年間開始,昌邑人背著絲綢漂洋過海,足跡遍布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潮起潮落,海洋以澎湃不息的自我更新,成其浩瀚;守正創新,濰坊以連綿不斷的精神傳承,推動開放。如今,從遍布昌邑等地的紡織企業和超細纖維企業中進進出出的車輛,就如同當年“鏢車之來,十數里銜尾相接”一樣,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新氣象。
向海而歌、向海而興。擁有深厚海洋文化底蘊的濰坊,既是歷史文脈的“守護者”,也正在成為時代浪潮的“弄潮兒”。當碧海弦歌穿越千年,在新時代的海天之間激起新的回響,濰坊汲取海洋文化和海洋精神的力量,以攻堅姿態,向海圖強。
來源:新派客戶端
編輯:李新花 劉曉哲 李婕寧
一審:賈春毅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