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機構“販賣焦慮”
家長請保持定力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宋玉璐
據新華社報道,暑假期間,多個短視頻平臺涌現類似內容:視頻中所謂的老師雖屬不同機構,但卻用著同一套話術。視頻的前半部分制造焦慮,意在表達暑假是學生們“逆襲”的關鍵節點,后半部分則話鋒一轉,開始推銷起輔導書籍或網課。
暑假期間,在部分短視頻平臺上,渲染放大“教育焦慮”儼然成為一些教培機構的“帶貨工具”。一則名為“初中全科專屬學情診斷規劃”的廣告稱,報名費僅一塊錢,報名后卻進入了商家設定的層層圈套中,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賣出1.3萬元的線上補習產品。
焦慮營銷的要領,就是抓住家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痛點使勁戳,戳到家長買單為止。家長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先不說這些課程到底有沒有用、有多大用處,更令人擔憂的是,教培行業魚龍混雜,不少機構直接卷錢跑路,不僅家長的血汗錢打了水漂,更耽誤了孩子的正常學習。近年來,有關部門一直在打擊蹭教育熱點、制造焦慮的行為,可總有機構頂風作案,換著法子“割韭菜”。
為此,家長要認識到,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絕非僅靠所謂的暑假突擊就能讓孩子的成績突飛猛進。把假期全塞給補習班,孩子累不說,也違背了“雙減”的初衷。家長應該清醒理智地看待短視頻里教培機構的賣課話術,別被“逆襲”“學霸”這些詞沖昏頭腦;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多關注孩子的個性化培養與全面發展,利用暑假讓孩子走出課本放下手機,多接觸社會和大自然,開闊眼界增長經驗。
當然,光靠家長清醒還不夠,有關部門應持續打擊虛假宣傳、渲染焦慮等違規行為,規范教培行業秩序,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嚴控“低價引流-高價賣課”套路,不能讓這種焦慮變成“利益蛋糕”,成為一些個人和商家屢試不爽的“生意經”。
同時,平臺也要切實扛起責任,絕不能為了收割流量和商業利益,對這種“販賣焦慮”的亂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需強化審核力度,避免此類違規廣告的傳播,對違規賬號該查處的就要查處、該封號的就要封號,別讓“教育焦慮”成為教培機構牟利的工具,還孩子和家長一個清朗的教育環境。
暑假,是學生們放松身心的好時光,也是學習提升的好機會,不論是“玩”還是“學”,都無可厚非。看透這些廣告背后的套路,別讓焦慮牽著鼻子走,讓孩子們在積極健康的教育環境里茁壯成長。
編輯:韓佳 趙越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