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容不得“謠”言惑眾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趙春暉
你是否在自家的“相親相愛一家人”微信群里收到過長輩這樣的提醒——“聽說超市里的葡萄打了24遍藥,最好別買……”你在回復一個“感恩”表情的同時,是否也心中嘀咕,問題有那么夸張嗎?實際上,如果長輩是刷短視頻獲知的這個“警告”,那他們可能真是被食品安全謠言蒙蔽了。
“超市葡萄打了24遍藥”“味精是化工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害”“牛奶橘子不能一起吃”……食品安全一直是公眾關注的話題,不少網上流傳的食品安全謠言內容荒謬、毫無科學性卻被廣泛轉發。
“舌尖上的謠言”之所以能裂變式傳播,源于造謠者精準抓住了大眾對“舌尖上的安全”的關注乃至焦慮,通過虛假宣傳、假借專家名義、標題黨引流等手段來造謠,而一些消費者又缺乏科學判斷,對謠言“寧可信其有”;也不乏部分人為牟取不法利益等對食品生產銷售企業、在售食品惡意抹黑。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這類“舌尖上的謠言”一再在各大平臺滋長、傳播,危害很大,不僅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不利于我國食品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實際上,近年來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持續攀高,食品質量安全不斷向好,但食品安全謠言屢禁不止的問題也不可忽視。
政府部門要不斷完善食品檢測、監管標準,細化處罰措施,加大處罰力度,不斷提高食品質量安全。同時,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對食品安全造謠行為,既要及時組織權威人士辟謠,更要加大對造謠者的處罰力度。還應暢通消費者投訴舉報渠道,鼓勵消費者主動舉報事關食品安全的惡意謠言,從而讓違法違規者無所遁形、無從牟利。
各平臺要堅決落實主體責任,完善相關審核機制,科學甄別涉及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偽,掐斷惡意謠言的傳播鏈,不給謠言擴散蔓延的空間。主流媒體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發揮自身輿論引導作用,通過多樣化傳播手段,開展辟謠工作,提升大家對食品安全的認知。食品行業要加強自律管理,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標準,提高行業整體安全水平。消費者也要增強對食品安全謠言的免疫力,看到網上那些貌似一本正經的食品安全“真相”“內幕”“警告”,多一些理性的判斷分析,多問幾個為什么,不盲信盲傳,不對謠言的傳播擴散推波助瀾。
讓科學為我們擦亮眼,讓理性戰勝盲從,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食品安全環境,共同守護好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編輯:陳曉芳 王潔鈺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