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精準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需要深入一線的真調研;切實轉變記者作風文風,更需要沉到現場的實功夫。大眾日報依托“眾觀智庫”平臺,著眼國情看省情,立足省情看國情,沉到一線、解剖麻雀,切實提升深度報道內容質量和專業水準,以“有用信息”促“有效傳播”,用扎實的調研察實情、出實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海上山東
□ 記者 張文婷 陳曉婉
站在劉公島上,海風掠過見證百年滄桑的炮臺遺址。在這片海域,中國的近代海洋夢曾被炮火擊碎,又在血與鹽中埋下向海圖強的種子。
海天之間,歷史與現實在此交織。當年北洋水師折戟之處,如今挺立起智能化海洋牧場平臺;曾經被炮火撕開的海面上,巨型風機正旋轉著綠色的能源夢想。
今天,世界上有多大的船,山東就有多大的碼頭。港口群躋身“世界第一梯隊”,“藍鯨1號”“國信1號”等海上大國重器從這里交付,東方航天港海上發射實現“十八連捷”……海上山東,正為我們打開高質量發展的廣闊空間。
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
“得海洋者得天下”
向海圖強不僅關乎山東,更關乎全局,是中國能否在全球海洋競逐中搶占制高點的重要命題
一尾深遠海養殖的大黃魚、一盞海上風電點燃的燈火、一升來自深海油井的燃油——海洋經濟,正以具體而微的方式,嵌入每個人的生活。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報告估測,如果把海洋算作一個國家,它將是全球第七大經濟體。
從14世紀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探險,到19世紀英國建立“日不落帝國”,直至二戰后美國確立全球海權霸主地位,“得海洋者得天下”——這句話的含金量,在歷史上一次次被印證。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人類進入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新階段。挪威依托油氣產業積累的技術資源,持續向海洋能源研發傾斜,在浮式海上風電領域躋身全球領先行列;新加坡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高效的物流體系,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中轉港;日本形成“捕撈—加工—金融”全鏈條協同,成就了發達的海洋漁業……
這些國家的成功路徑各異,但都揭示了發展海洋的核心要義:或靠技術,或憑樞紐,或善協同。中國的新一輪趕超,則選擇了一條多元并進之路。
2011年被稱為“中國海洋經濟元年”,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等試點先后上升為國家戰略,海洋強國夢正式啟航。
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總產值首破10萬億元大關,印證了戰略選擇的遠見。
作為北方沿海大省,山東擁有3500多公里海岸線和近16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海洋資源豐度指數居全國首位。早在20世紀90年代,山東提出“陸上一個山東,海上一個山東”戰略構想,并啟動“海上山東”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海洋經濟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指示山東“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經略海洋是山東發揮比較優勢的實踐路徑。山東最大的優勢在海洋,最大的潛力也在海洋。海洋產業增加值連續五年全國第一,七類產業領跑全國。從漁業、礦業到化工、裝備制造,山東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不斷延伸海洋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經略海洋是山東“打造北方經濟增長極”的必然要求。作為海洋大省,只有更好經略海洋,才能不斷開辟發展新藍海、贏得競爭新優勢。山東作為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必須持續向海洋要生產力、求增長點。
“山東經略海洋,不僅是自身發展訴求,更是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鄙綎|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所副研究員馬方奎認為,山東擁有黃河流域唯一出??诘膮^位優勢,依托沿海港口群等交通樞紐加強黃河流域與國內外聯系,將促進區域要素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輻射帶動黃河流域整體發展。
向海圖強不僅關乎山東,更關乎全局,是中國能否在全球海洋競逐中搶占制高點的重要命題。
重新定義海洋產業
海洋像一個無限放大的“場景”,很多產業在這里重新敘事
海洋經濟內涵豐富,山東坐擁15個主要海洋產業,覆蓋三次產業,既包括養魚、采油這類老行當,也涵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新賽道。
最早讓山東“出圈”的是漁業。而如今的山東漁業,已不再僅僅“靠天吃飯”了。當記者乘船進入煙臺四十里灣海域,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城堡”躍然眼前,這是智能化大型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
從海岸線出發向大海深處走,山東對海洋的理解逐漸加深。
一條海帶,從餐桌走向制藥車間。
榮成是海帶的主產地,年產量占全國的40%,過去多以粗加工干品出售,一噸價格不過數千元。如今企業從海帶中提取超純海藻酸鈉,用作治療腫瘤、糖尿病、心力衰竭的高端醫用材料,每克售價超千元,比黃金還要貴。
一臺風機,從陸地搬到海上。
在渤中、半島北、半島南三大片區,一臺臺風機緩緩轉動葉片。山東依托漫長的海岸線與豐富風能,布局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推動傳統能源大省告別“一煤獨大”。
一枚火箭,從海洋奔赴太空。
2019年6月5日,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實現我國首次海上發射。海濱小城海陽成了航天城,構建起集海上發射、星箭產研、衛星應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圈。
東方航天港海上發射實現“十八連捷”,圖為我國自主制造的首艘商業海上火箭發射船“東方航天港”號。
2024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8萬億元,占全省GDP的18.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五分之一。相當于每創造5元GDP,就有近1元來自海洋。
山東將現代海洋產業列入全省“十強”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梳理海洋產業發展脈絡,“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是關鍵詞……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山東以產業強海。
住魯海洋界院士22人、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擁有嶗山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1000家,實施重大海洋科技創新工程項目60余項,企業牽頭比例超90%……推動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山東以科技興海。
港口是經略海洋的“戰略棋眼”。通過組建山東省港口集團,形成整體聯動效應。2024年,山東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20億噸、連續3年居全國首位;集裝箱海鐵聯運量420萬標箱、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山東以港通海。
如果說科技和產業解決的是海洋經濟發展“如何更快”,生態保護則回答“如何更遠”。初秋的黃河三角洲,成群的東方白鸛在濕地間盤旋,這些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不再是“過客”,而已在此筑巢定居;煙臺長島海域,“海上大熊貓”斑海豹每年都會組團現身,種群數量逐年增加。這些生態“活指標”,成為海洋生態向好的生動注腳。
2024年山東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93.6%,居全國前列。實施海洋主體功能區戰略,落實全海域生態紅線制度,創新陸海協同治理機制……推動海洋綠色可持續發展,山東以生態護海。
由大向強的三道“必答題”
海洋經濟的競爭,不是比誰的海岸線長、誰的漁船多,而是比誰的技術強、誰的產業新
然而,在一片藍海之下,亦有“暗流涌動”。在“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跨越的路上,山東面前仍有多道“必答題”。
產業結構如何更優?
2024年,山東4大海洋新興產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電力、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增加值558.6億元,占15個主要海洋產業的6.9%。也就是說,100元的海洋產業收入里,僅有不到7元來自新興產業,剩下的93元還得靠漁業、傳統港口這些“老本行”。
與全國第一海洋經濟大省廣東相比,2024年山東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大于廣東(411億元),增速山東為7.3%,低于廣東的8.3%。在深海采礦、海上風電等領域,廣東具有先發優勢,全國每3臺海上風機就有1臺“廣東造”。海洋經濟大省浙江,正憑借多年積累的數字化優勢,賦能海洋產業數智化轉型,首個海洋大數據增值應用中心去年揭牌,開展教據資產入表、數據賦能保險、藍碳價值實現等領域試點。浙江還成立了海洋產業項目招引培育工作專班,滾動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年度投資2000億元以上,以項目為抓手塑強海洋新質生產力。
不過,多名專家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是全國各地海洋產業面臨的共性難題。以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為例,山東有不少相關企業,但產品大多集中在初級產品領域。同時又受到起步晚、市場接受度不高等問題影響,即便采用海洋原料制備能顯著降本增效,某些生物醫藥材料被市場接受仍需一定時間。
科研成果如何更快轉化?
山東的海洋科研實力較強,但不少成果并沒能變成產品。究其根本,在于山東海洋科研資源主要集中在基礎學科領域,在產業化應用方面的研究力量較弱,其承擔的項目也主要以國家戰略層面為主,涉及企業的橫向課題較少,科研成果很難在短期內為企業提供實際技術支持。
區域之間如何更均衡?
青島作為山東海洋經濟的“龍頭”,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5513.2億元,約占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30%,這個海洋經濟體量約是煙臺的2倍、濱州的10倍。沿海7市的海洋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
對這些問題,山東已開始著手“解題”。
在科技創新上,山東正推進實施海洋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劃定了海洋人工智能、綠色港口、高端海洋裝備等14個重點主攻領域,發揮科技創新對海洋產業的引領支撐作用。具體來說,對于海洋新材料、智慧海洋等有國家戰略支撐的技術開發與應用領域,通過技術共享,縮短企業研發周期。
在科研轉化上,山東成立山東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上線海洋科技網上大市場,為對接項目提供從科研創新到產業落地的閉環服務。對于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能源利用等具有一定技術優勢但規模較小的海洋產業,重點培育資源調動能力較強的產業鏈龍頭企業,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化應用的協同保障生態。
在區域協調上,山東推進“青島都市圈”協同發展,城市之間跨市打造海洋產業集群,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共建海洋技術交易市場,集中布局船舶與海工、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項目,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產業帶。
海洋經濟的競爭,不是比誰的海岸線長、誰的漁船多,而是比誰的技術強、誰的產業新。把昔日的成長“瓶頸”變成“突破口”,山東的解題思路,正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
競逐遠海深藍
從平面到立體,從近海到深遠海,從單點突破到系統聚合,從單一向海到陸海統籌,走向多層次開放合作
面向未來,海洋經濟將是什么模樣?
——從平面走向立體。
縱觀全球,海洋經濟的競爭已從“平面圈地”邁向“立體賦能”。
在東營市墾利區附近海域,光養殖的貝類與光伏設備在垂直空間錯層“生長”。這一突破得益于“三維海籍”制度創新——將光伏坐標、海底電纜走向與海床養殖區域“疊”進同一張三維圖,海域在縱向空間可按水面、水體、海床和底土進行分層管理,養殖企業和光伏企業據此拿到了各自的產權證書,拓展海域的開發利用空間。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山東利用這一制度創新先行先試,為海洋產業提供更多用海選擇,推動海域資源從粗放利用向高效集約轉變。
——從近海走向深遠海。
隨著近海資源約束加劇和科技水平躍升,人類開發海洋的步伐已從“沿岸淺吟”轉向“深藍放歌”。
深遠海不僅是漁業生產的“未來糧倉”,更是蘊含油氣、礦產和能源的“藍色寶庫”。隨著“深海1號”“國信1號”等大國重器陸續交付投產,在深海技術驅動下,山東正挺進深藍,積極參與全球藍色經濟布局。
——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聚合”。
現代海洋產業競爭不再是單個企業或技術的比拼,而是產業鏈生態體系的整體較量。
記者在青島采訪時,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21萬噸氨燃料散貨船,由青島雙瑞提供氨燃料供氣系統;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與一路之隔的海油工程青島公司簽署協議,當一方產能飽和時,可以統籌使用另一方的場地、設備等資源,提高行業產能峰值……這種“共生模式”,讓青島船舶海工產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協同。
海洋經濟的競爭,本質是產業生態與協同效率的競爭。正如挪威、新加坡等海洋經濟體所示,未來海洋產業靠的不再是單點突破,而是系統融合與集群創新。
——從單一向海邁向陸海統籌。
海洋經濟是陸域經濟向海洋的延伸發展,陸域經濟是海洋經濟的依托與保障,兩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作為黃河流域唯一的出???,山東不僅有“海優勢”,也有“陸優勢”,更有黃河帶來的“河優勢”。河南的裝備、陜西的蘋果、甘肅的有色金屬,通過鐵路運到山東港口,再裝船發往全球;海外的原油、鐵礦石從山東港口上岸后,沿黃河流域輸送到內陸工廠。2024年,山東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20億噸,近八成來自黃河流域省份。
從一群港,到港口群,再到港口城市群,這正是山東陸海統籌強化的結果。不止于此,山東更在陸??臻g布局、生態環境治理、優勢產業培育和基礎設施建設上統籌規劃,推進海洋經濟向內陸輻射,內陸經濟向沿海拓展。
——走向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合作。
海洋的遼闊,注定其發展離不開開放與合作。
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期間,記者現場見證了不少“牽手”故事:逢時(青島)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挪威阿克海洋生物公司啟動戰略合作,共同研發全球第17款海洋新藥;馬爾代夫代表團一來青島就去當地的藻類加工企業考察,為該國養殖的紅藻尋找海外合作伙伴……從“海洋大省”到“海洋強省”的跨越,需要的不僅是硬實力提升,更要在全球“藍色朋友圈”中構建話語體系。
站在“一帶一路”海陸交匯點,山東正將地理優勢轉化為制度型開放優勢:通過打造高能級國際平臺,依托“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國際海洋論壇,切入海洋新興領域標準制定的全球議程,深度參與國際海洋規則制定。
蔚藍深處,潛力無限。當晨曦刺破黃渤海的天際,海上山東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眾觀智庫”本期支持專家
馬方奎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所副研究員
王圣 山東省海洋經濟文化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編輯:張永超 劉德增 李婕寧
一審:賈春毅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