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清晨的峽山水庫碧波蕩漾,倒映著濰坊峽山區青翠的山巒。這片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如今因一株株野生艾草煥發新生。“以前房前屋后的野草,現在成了‘金疙瘩’!”在太保莊街道的艾草種植基地,村民老王擦拭著汗珠笑道。他腳下的土地,正是峽山區“三清一凈”行動改造的成果——昔日堆滿雜物的路邊、溝邊等“五邊”零散土地,如今鋪滿了油綠的艾草。
走進山東艾福堂健康科技集團的車間,艾香撲面而來。全自動卷條機6秒制成一根艾條,每2小時可加工1噸艾葉,年加工能力達1000噸;提絨設備將五年陳艾轉化為金燦燦的艾絨;連艾灰和艾渣也被制成艾香、汽車掛件、足浴包等產品。依托持續的研發投入,艾福堂集團已成功推出涵蓋六大系列、四十余種艾灸產品,其高滲透率與快速灸感傳導的特點,有效滿足了市場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產業壯大的根基,源于峽山獨特的生態資本。水庫滋養的溫潤氣候與無污染土壤,孕育出葉片厚實、精油含量高的高品質濰艾,其制成的艾絨滲透性強,成了市場搶手貨。2019年,“世界艾灸之都”的稱號正式落戶峽山,為這片“草中黃金”蓋上品質印章。
在岞山農光互補光伏項目區,另一場變革悄然發生:光伏板間隙的1000畝艾草隨風起伏。“板上發電,板下種艾,一塊地掙兩份錢!”項目負責人韓嘉華算了一筆賬:光伏年收入2600萬元,艾草再增收200萬元。這種“光伏+艾草”的立體模式,正是峽山生態價值轉化的縮影。
如今,峽山的探索已超越產業本身。艾灸博物館成為研學基地,“艾灸+文旅”模式讓生態資源變成“搖錢樹”。艾福堂集團總經理周松在采訪中道出深層邏輯:“艾草收益反哺生態保護,綠水青山又吸引資本投入綠色產業——這種良性循環,才是真正的‘生態銀行’。”
一汪碧波守住生態底線,一株小草激活金山銀山。峽山區依托當地生態優勢發展艾草產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不僅為當地農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還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實現了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繪就鄉村振興的嶄新美好畫卷。
新派融媒體記者:于哲/文圖
編輯:李新花 王潔鈺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