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金水河畔,大學路與中原路交匯處附近,有一位“老者”,已靜立了四個多世紀。
它,是一株國槐。作為附近的“明星樹”,每個穿過中原路的人都會忍不住多看它一眼。如果你停下腳步走近古樹,會看到它巨大的枝葉撐起了一片綠蔭,粗壯的樹干需三人合抱,皸裂的樹皮宛如攤開的古老簡牘,每一道溝壑都像是時光的刻刀留下的印記。
這棵國槐,眼見著菜王村周圍的農田逐漸變成了街道,低矮的房屋被高樓大廈所取代。它是鄭州
△古槐撐起了一片綠蔭
時光里的鄉愁坐標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上小學,跟著爺爺奶奶住在老槐樹下的菜王村。
那時候的菜王村,雖然只是鄭州西郊的一個村莊,但附近有鄭州大學、河南醫科大學,每天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從槐樹旁走過。那時,金水河的水還時斷時續,村莊北邊的中原路已經是車水馬龍了,只不過自行車多些,汽車少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舉著大辮子的102路公交車,大學路公交站臺離古槐特別近,坐上車穿過隧道就到了火車站。
記憶中的古槐,永遠是一幅枝繁葉茂的樣子,樹蔭特別大。樹干雖然歪歪扭扭的,但是上面的樹枝綁著紅綢帶,風一吹綢帶和樹葉一起飄動,讓小時候的我覺得這棵樹肯定不一般。
△碑上刻有“菜王村原址”
有關菜王村與古槐的故事,新鮮而神秘,對一個剛記事的小姑娘來說充滿了吸引力:
明朝洪武年間,王姓兩兄弟從山西洪洞縣遷徙至此定居,種下了三棵槐樹。這里土地平整肥沃,又緊鄰金水河,水源有保證,兄弟倆便以種菜為生,尤其以種植冬瓜、大白菜聞名于當時的鄭州,因此得名“菜園王”,三棵小槐樹漸漸長大,王姓兄弟也開枝散葉,漸漸地,“菜園王”成了這里的村名。
村莊和國槐一起長大。后來,又有李姓、牛姓、楊姓、張姓因姻親等關系落戶菜王村,大家和睦相處,到了清朝末年,村莊得名“菜王村”。
△虬曲蒼勁的枝干
而這兩兄弟在村前種下的3棵槐樹中,其他兩棵因為戰亂等原因已經消失了,唯有這一棵頑強地存活至今。2003年,鄭州市園林局為它懸掛古樹保護牌(編號“B-227”),猶如頒發了一張城市的“永久身份證”。
僅存這棵國槐對于村民的意義就更加非同尋常。2004年,正讀初中的我聽說菜王村拆遷了,還特地回到村里,來到古槐前去看了下。后來得知,經村民多方爭取,這棵古樹終得以原地保留。2007年,菜王村完成拆遷安置,村民搬進離古槐300多米的新居里。高樓層的居民打開窗戶就能看到金水河邊的古槐,老人們依然喜歡來到這里聚集在樹下,下棋打牌,閑坐聊天,交流著村莊的往事。
古槐成了菜王村村民內心深處的鄉愁之樹。
△金水河畔的古槐
2009年,鄭州地鐵1號線醫學院站開始在金水河西岸施工,巨大的掘進機在古槐旁的中原路下穿過。2013年12月28日,鄭州地鐵1號線投入運營,古槐親歷了鄭州邁入“地鐵時代”的歷史性時刻。
如今,1號線、7號線、10號線3條地鐵線在此交匯,默默堅守的古槐,見證著這片土地從都市村落環繞的寧靜角落,變為高樓林立、交通便捷的繁華核心。古槐被環形步道環繞,金水河水流潺潺,休閑的市民悠然自得。大學路上,煙火氣與書卷氣交融在一起,道路東側的超市里人頭攢動,康復中街的小吃攤香氣四溢;西側的鄭州大學迎新橫幅正隨風招展,青春的身影穿梭其中。也許,他們中有人會沿著金水河漫步到古槐旁,將這一鄉愁坐標刻進自己的記憶里。
△生機盎然的古槐
樹蔭下的童年往事
前幾年,這棵400多歲高齡的古樹,面臨著斷枝的風險和蟲洞的威脅。2019年,鄭州市城區河道管理處請來古樹保護專家,針對古樹空樹洞、樹枝斷裂等問題實施專業修復,讓這位金水河邊的“老壽星”重煥生機。
如今,我帶著孩子再次來到老槐樹下,他稚嫩的小手想去摸摸樹皮,像當年的我一樣好奇。古槐新的紋路在樹皮上悄悄延展,抬頭仰望,國槐的枝葉將陽光篩成碎金,我的思緒也回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夏日。
△枝葉伸向天空
樹下的象棋臺是每日雷打不動的 “戰場”。老大爺俯身對弈,脖頸脹紅;周圍圍滿看客,或搖蒲扇湊前,或踮腳張望。楚河漢界旁,白胡子大爺落子后猛地拍腿,紅耳根在斑駁跳躍的樹影里忽明忽暗。
不遠處的修鞋攤前,鐵砧磨得發亮,帆布上的鞋釘如銀紐扣般排列。那時的我,攥著幾枚硬幣,蹲在修鞋匠面前,看他修補我的小紅鞋?;被ㄏ慊熘じ镂堵_,他常說:“小姑娘別著急,這針腳得走勻,過日子也得這樣才穩當?!?/span>
古槐東側的胡同里,煙火氣濃得化不開。菜攤大嬸守著竹筐吆喝“自家園子的小白菜”;油布棚下的胡辣湯鍋被木勺敲得叮當作響;剛撈出的油條焦香撲鼻,攤位前圍了一圈舉著錢、伸長脖子的老街坊。
△枝繁葉茂的樹冠
“千里香”餛飩攤的白霧里,總能看見奶奶的藍布衫。那時的奶奶鬢角只有幾縷白發,腳步輕快,提著的竹籃里一定有我最愛吃的燒餅夾豆皮。拿給我時,捧著還直燙手,忍不住咬下去,燙得直吸溜氣,卻舍不得松口。一旁的奶奶,眼角的皺紋都笑彎了,眼神里滿是溫柔的光。
毗鄰的金水河畔有個街角公園,蹦床的尼龍繩在陽光下閃著銀光。每當我蹦到最高處時,總能望見菜王村的青磚灰瓦,能看到賣冰棍的二八大杠自行車被幾個孩子圍著,車斗棉被下藏著綠豆沙的清涼。
那時云很低,像擱在槐樹枝上。
編者按
“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绷暯娇倳浀闹匾甘?,為守護自然與文明的珍貴遺產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部我國首部針對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行政法規,以法律的堅實臂膀,為“綠色國寶”筑起全方位守護屏障。每一棵古樹都是活著的歷史典籍,守護它們,就是守護文化根脈,延續文明薪火。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古訓,在鄭州這片熱土上化作跨越時空的生命交響。從阡陌交錯的農耕時代到鋼筋森林的現代都市,鄭州的古樹守護著一代又一代人,忠實地記錄著城市版圖的滄桑巨變。
中原網推出“古樹長歌·根脈中國——尋訪鄭州古樹”大型系列策劃報道。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鄭州的古樹,就像去見一個久未謀面的老朋友,探尋它們所蘊含的歲月故事。
全城尋樹
您家巷口可有會講故事的百歲樹翁?
一棵古樹,一段往事,一腔鄉愁
如您有古樹線索可與我們聯系
我們一起守護城市年輪
來源:中原網
編輯:王譽林 劉曉哲
一審:賈春毅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